台灣之前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荷據時期才開始有了所謂的文明活動,鄭氏時期興起了許多建設,清代繼續經營,社會發展走上了正常的軌道,奠定了我們巨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可是舊有的方志有許多的錯誤,沒有文采,只記載了清朝的事情,荷蘭人和明鄭時期的史事,有許多缺漏而沒有記載,竟然還把他們看成是「島夷」和「海寇」。唉!這難道不是舊時修史者的罪過嗎?何況《台灣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的,台灣、鳳山、彰化、淡水各廳縣志雖然後來也有續修,但只局限於個別的區域,沒有涉及到全台灣。而且這些志書寫成的時間也很久了,如果想要根據二、三部陳舊的志書來瞭解台灣的整體面貌,就好比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會受到嚴重的局限。台灣原來是海上的一座荒島,經過我們先人的艱苦奮鬥,開發出了這片土地,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仰賴他們的恩澤。但自從與海外通航以來,西方列強的勢力逐漸東侵,世界潮流的趨勢,無法阻擋。於是就有了鴉片戰爭中英國人對台灣的侵擾、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法國軍隊對台灣的侵略,外交事件和戰禍接連凌駕台灣,但舊的方志都沒有記載。台灣民間的領袖人物,先後興起,朱一貴、林爽文以來,常常發動起義,血染山河,他們以反清復明為號召,這些民變,舊的方志也沒有完整的記載。後來又有台灣建省、「開山撫番」、增設府縣、清賦、加強防務、發展地方產業、鼓勵教育等事,綱舉目張,百事俱興,台灣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了。歷史寄托著民族的精神,也是人們重要的借鑒。時代的興盛或衰敗,風俗的文明或野蠻,施政的成功或失敗,物產的豐富或貧乏,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反映。所以凡是文明的國家,沒有不重視歷史的。古人說過,國家可以滅亡,但歷史不能夠消失。即使是牽強附會的記載,也有存在的必要,即使是晉國、楚國的史書,也有許多可採用的內容。可是台灣卻沒有完整的史書,這難道不是台灣人的悲哀嗎?修撰史書本來就很難,修撰台灣的歷史就更難,在現在修撰更是難上加難。為什麼呢?殘缺散亂的文獻,搜集不易;文字缺漏的史料,使人半信半疑,引證困難。閱歷豐富的老者大多故去,以致沒有人可以諮詢,街頭巷尾的傳聞,大多不夠真實,想要查證也很困難。再加上台灣被割讓之時,兵荒馬亂,官府的檔案全部散失,私人收藏的資料,也大多被燒毀。想要用典藏的重要文獻,來完成亂世不朽的著作,是很難做到的。但現在去做,還不算最難,如果再經過十年、二十年後再去修撰,那真是更難了。這樣台灣三百年來的歷史,就無法清晰地展示給後人,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人的罪過嗎?連橫不才,曾經明確告訴神明,發誓要撰寫台灣歷史,兢兢業業,不敢絲毫懈怠。於是用十年的時間,寫成《台灣通史》。全書有「紀」4 篇,「志」24 篇,「傳」60篇,共計88篇。從隋代開始,寫到台灣被割讓,貫穿古今,大小事情都不遺漏,而台灣文獻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呈現。我們偉大的祖先,橫渡大海,來到這個荒蕪邊遠的海島,開發了這片土地,為子孫後代建立了永遠的基業,他們的功勞實在很偉大。追念祖先的恩德,想到民族的前途,如臨深淵,我們應該更加的警醒和謹慎。大家一定要切記!各位仁人志士,還有各位朋友,只有仁義孝悌,見義勇為,奉行公事,來發揚我民族的精神,這就是我要標榜的旗幟。婆娑的海洋,美麗的島嶼,鄭成功和我們先民所賦予的偉大使命,是我們依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