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八尺門的辯護人》竟有這麼多種語言……《非常律師禹英禑》裡為什麼有些人聽得懂「沒說出來的話」?有些人不擅長「讀空氣」?從熱播影劇到經典老片,原來都跟語言學有關係!? 用18個日常的語言學課題 看70部海內外影劇作品與社會時事跟著語言學家邊追劇邊認識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專文推薦◎語言學其實能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讓我們得以知道該如何將以往單純只是對語言做直覺的反應,提升到更細緻地分析語言的深層意義和語言所扮演的社會與認知角色,例如語言選擇、語言與身分認同……等等的繽紛面向,而這本書正是符合了這種彌補語言知識缺口的需求。──江文瑜(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科普的文章是不是有趣很重要,是不是接地氣更重要。作為唯一一本從電視電影切入討論的語言學科普讀物《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兩者兼具,因為占盡了「看劇」的優勢。──何萬順(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本書特色1. 全書討論超過七十部影劇作品、時事新聞,藉著討論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裡的語言現象,帶領讀者一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言學。2. 每章結尾都有「想一想!生活中的語言學」,舉出一些與該章主題相關的討論問題和活動,讓讀者自行延伸思考與觀察。文末的延伸閱讀與參考書目完整羅列與該章相關的影片、書籍及文章,供讀者深度自我精進,也可直接作為課堂討論、讀書會、社團小組的主題書單。3. 有別於市面上語言學教科書的生硬艱澀,本書是少數以電視電影作品切入討論的語言學入門讀物。▍名界齊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陳純音(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兼圖書館主任)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社群編輯)黃星樺(Podcast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謝舒凱(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內容簡介為什麼《機智醫生生活》只是在對方的名字前加上了「我們」,立刻顯得兩人關係親密?原來《海角七號》的角色說話方式,其實與「晶晶體」大有關聯……《異星入境》外星人的語言,竟能影響我們的人生……人們描述心情時,為什麼會說「高」興或「低」落?常聽到有人說要「救救母語」,究竟是為什麼?無論你是說華語、台語、日語、手語,我們無時無刻需要語言,也深受語言影響。「臺中腔」有什麼特色?為什麼有人說「法文是最美的語言」?「後天」的「後」,原來跟「後面」的「後」有關係……這些每天發生在我們溝通互動裡的認知,到底是一種「偏見」?還是不容打破的「潛規則」?語言學家的任務,正是用科學方法研究這些現象。本書作者從學院走向大眾,透過逾七十部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從社會語言學、人際互動、臺灣多語社會的今昔變化等議題切入,細談語言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少數族群語言的復振,以及語言如何影響對情緒與時間的認知,激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語言學的思辨。本書不僅讓「追劇」這件事輕鬆成為語言學的入門課,更透過語言學的思考,破除對語言與溝通的錯誤假設。在全球資訊爆炸、通訊全天候不間斷的二十一世紀,本書邀請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練習語言學家的客觀驗證,積極反思,培養一種觀看世界的全新角度。▍生活中的語言學小調查◎請和親朋好友一起討論看看,大家常說的「臺中腔」、「宜蘭腔」、「臺南腔」,分別有哪些特別的語言特徵。觀察看看,大家的回答是否都相同?這些「腔」,分別給人什麼印象?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詳見第二章談「以聲取人」的語言態度◎想一想,你是否曾經用「爺爺」、「阿姨」、「伯伯」、「姊姊」等親屬稱謂來稱呼根本沒有親屬關係的人?你的親友是否也經常這麼做?請思考一下,在什麼時候你會選擇用親屬稱謂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這樣做,有什麼有利或不利的因素?>>>>>詳見第四章談親疏尊卑的稱呼與人際關係▍精采摘錄1. 在《機智醫生生活》第一季的第十集中有這麼一個橋段:在神經外科教授蔡頌和與手下的住院醫生聚餐的場合上,準備離開醫院的總醫師龍碩民,半開玩笑地對另一位住院醫師許善彬說:「我們(uri)善彬,我不在你就沒人可以刁難了,一定會很無聊吧?」此舉馬上引起蔡頌和教授的注意,詢問龍碩民:「我們(uri)?你都這樣稱呼善彬的嗎?」貌似懷疑起兩人有著超乎同事情誼的關係。蔡頌和的疑問引得龍碩民不得不大動作澄清,把「uri」(我們)這個詞,加到在場所有人的名字前,甚至連義大利麵都成了「uri pasta」(我們義大利麵)。不過是個稱呼,卻使得龍碩民對許善彬若有似無的情愫呼之欲出,可見稱呼絕不是件小事!>>>>>詳見第四章〈用「你」還是「您」好苦惱〉2. 《八尺門的辯護人》的時空背景設定在現在的基隆八尺門和臺北,距離《茶金》的年代有七十年。此劇加入移工和新住民的元素,劇中的語言也是十分眾多。男主角佟寶駒是一位阿美族的公設辯護人。佟寶駒被法院指派,要為犯下殺人案的印尼籍漁工阿布杜爾辯護。從爪哇來的阿布杜爾說的是爪哇語,而非印尼的官方語言印尼語。為了釐清案情,佟寶駒找上了同樣來自印尼,也會爪哇語的年輕看護莉娜協助翻譯。莉娜在劇中不僅會說國語(在臺灣工作所需)、英語(大學主修)、印尼語、爪哇語(媽媽的母語),而且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她在祈禱時則說阿拉伯語。佟寶駒在外用國語和台語,跟爸爸時不時用阿美語互懟,跟起初不確定是否有共通語言的莉娜則先是用英語,後改用國語溝通。劇中的阿美族船長和副船長,也是頻頻在阿美語(族人)、國語和台語(漢人世界)三者之間切換,跟外籍漁工和漁業觀察員則得用英語交流;如果要談論一些不想被其他漁工聽懂的敏感話題,就會切換到對他們來說最私密的阿美語。>>>>>詳見第十章〈阿嬤的語言也是你的語言嗎?〉
謝承諭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碩、博士。研究興趣包含語用學、言談分析、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曾受邀至全國多個學校、單位演講,主題包含語言學、英語自學、專業英語課程設計、大學英語授課、人工智慧融入教學,心中最有愛的還是語言學(本書另一位作者就是大學時開啟這份愛的推手之一),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歡這個領域。(撰寫自序、第六章、第十一到十八章)蘇席瑤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語言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對於語言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著迷。研究領域主要為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及語用學。對語言、認同、語言意識形態、和性別相關議題特別關注。(撰寫第一到五章、第七到十章、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