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愛的親合力

  • 點閱:18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一對愛侶歷經波折終於廝守在一起,他們開始規劃兩人美好的生活,卻沒預料到一位英俊有為的上尉與一位年輕貌美的外甥女加入兩人世界,導致四人關係顛倒紊亂,剪不斷理還亂……歌德從自然科學領域延取「親合力」的概念,原意是指化學元素會因為彼此接近引起化合作用,而從元素的原始關係內脫離,與另一元素結合產生新元素。這化合作用被歌德沿用來隱喻愛情關係,解釋愛情關係中自由與必然性的問題。作者簡介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國文學史上最才華洋溢的詩人、劇作家。除了文學領域外,還研究過化學、色彩學、地質學、解剖學、礦物學等,可謂是名全能通才。享譽世界文學史的作品不可數計,其中包括「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以及其自傳「詩與真實」。

《親合力》Die Wahlverwandtschaften導讀  在德國文學史上,《親合力》這部小說是介於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作品,確切定位有不同見解,它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繼狂飆時期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後,再次被當時的德國人廣泛閱讀與討論的經典。這部悲劇小說的結構分成兩部,各十八章,完成於1809年。其實故事原本是歌德最重要的敘述型作品《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或割愛的人》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 oder Die Entsagenden情節中的一個篇章,當時是1807年的構想,兩年的寫作使內容增加許多,遂獨自成為一本小說出版,但原先的標題是《割愛的人》。  《親合力》這本小說的名稱不是一般常識,它是借用瑞典化學家Torbern Bergman於1775年所提出的概念De attractionibus electivis(英文elective affinity,德文Wahlverwandtschaft),他用這個名稱來描述某些化學元素的特性:當它們接近其他元素時,會突然瓦解彼此既有的結合關係,從新來的元素中重新選擇更加互相吸引的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小說的第一部第四章裡透過角色對話對此概念有一些的說明。歌德將這個自然科學的概念運用到小說的愛情故事,將化學元素般的特質安插在人(物)的身上,在兩對男女的性格中。從這個角度來看,《親合力》這部小說帶有實驗的性質,即:人們在多大的層度上受制於天性慾望的左右?要掙脫這些得付出什麼代價?也就是要「割愛」的話必須犧牲什麼?這就是《親合力》核心思想。  故事的兩對男女中,愛德華與夏綠蒂是一對的夫妻,而上尉(沒姓名)與奧蒂莉(她是夏綠蒂的姪女)是受他們之邀,前來幫忙土木建設與家務。就這樣四個人被放在互相吸引與疏遠的「親合力」自然氛圍中。本來傳統的道德約束下,應該不至於有什麼逾越的情形,但是小說的實驗企圖,讓這四個人開始起「化學變化」。愛德華屬於激情、按感覺行事的人,奧蒂莉是完全配合、沒有自我的小女孩;而夏綠蒂與上尉同屬成熟、受禮教規範、懂得節制的人。前一對很快地就不顧一切地陷入熱戀、互相依靠;後一對雖彼此愛憐,卻總是在重要關頭踩煞車。所謂的親合力發揮了作用,男女關係重新洗牌,而且感情迅速加溫。他們都意識到戀情的萌芽,卻也任其發展。故事的高潮發生在愛德華與其妻夏綠蒂在一次機會裡,出於性衝動而享受魚水之歡。本來夫妻履行義務也沒什麼好談,只是他們在交歡時,各自心裡竟然想的是情人。這種情況被愛德華認定成是「雙重姦情」,因此我們也能理解,《親合力》作為一部婚姻(問題?)小說在當時很受批評,認為這種「交換伴侶」的想法是不道德的。  浪漫的故事沒有一直持續發展,有了重要轉折:上尉後來受到推薦,要去別的地方工作與發展,那麼夏綠蒂也就想將姪女送到他處,這樣一切可能又回歸原來的狀態。但時癡情的愛德華不同意,他已經無法自拔。更糟的是,那一夜錯誤的快活使夏綠蒂懷孕了,愛德華決定從軍來放逐自己,以交換奧蒂莉能夠繼續留在他們家裡。後來小孩出生後,幾乎由奧蒂莉照顧。只是故事又發展到另一個高潮,或應說是悲劇:出生的小孩子(違反自然法則!)竟然長得像上尉與奧蒂莉,而不是像親生父母。這個故事安排讓上述的「雙重姦情」得到了證實與懲罰。也因為這個小孩更讓愛德華覺得要與妻子離婚。悲劇的發展到故事末尾更加複雜難解,這也是《親合力》這部小說的特點:困境是沒有出路的!因為:無辜小孩在奧蒂莉失神的狀況下溺死,她難過自責地將罪過往自己身上攬,並決心離開愛德華,放棄、割捨這段情緣。這也呼應原先的標題「割愛的人」。(德語Entsagung本來就是捨棄、忍痛割愛的意思)。但是對於上尉與愛德華而言,小孩的犧牲「對於各方面的幸福來說都是必要的」。親合力的神奇魔力讓主角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情人身上。  悲劇的打擊接二連三地來襲:當奧蒂莉十分難過的時候,又聽到鄰居提到聖經十戒的第六戒;「不可姦淫!」,結果使她心力交瘁,而突然死亡。沒多久,愛德華也傷心絕望地「自然」死去。罪惡感與死神襲擊了愛德華─奧蒂莉這組戀人,而夏綠蒂─上尉這組代表理性的男女,則平安度過情感的煎熬。這意味理性的勝利,而也讓小說的標題「親合力」帶有負面、諷刺的味道。也即故事結局要說的是:按著慾望行事,不顧風俗禮儀,不知節制的人,終將嚐到苦果。  這個故事的劇情安排留下很多思考的空間。「親合力」在這部小說是一種隱喻,用來比擬愛情的現象,但其實人生的周遭許多關係,都有類似的情況,人們常相互吸引,產生愛慕,我們所謂「物以類聚」、「同病相憐」的同質相吸,但有時也有異性相吸、互補的情形;比如生活單調的人被經驗豐富的所吸引,保守的被狂放的所迷惑。但是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對於被挑起感覺要接納或是拒絕,這是人生藝術,也是難處。人間男女的關係,常常心扉一開,很難收拾。這四個男女就是面臨這樣的考驗,他們都接納新的感情,只是快慢、深淺有差。愛德華幾乎是毫不保留地追奧蒂莉;而夏綠地和上尉總是精神多於肉慾。那場「雙重姦情」的行為,其實是愛德華主動挑起的,夏綠蒂含淚配合,結果這對夫妻隔天面對情人時竟是「帶著羞慚與內疚」。在這麼癡情的浪漫發展下去,兩對男女都已經緊密結合在一起,只差結婚而已,這時勢必要有個決定、抉擇。由於禮教文化不讓激情慾望出頭,周邊支持婚姻反對離婚的警告,那麼,割捨的抉擇終究是必要的,這也是《親合力》的重要議題。歌德曾表示,割捨分兩種,一種是割捨後能得到轉移或某種相對的補償,那叫做「部分的割捨」,這是許多人都做得到;但有一種是完全的、絕對的割捨,這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奧蒂莉是一個沒有自我的角色,最後做了完全的割捨,這是極大的煎熬,只是這個割捨的犧牲沒有解決問題,卻付出生命的代價,她是愛情的殉難者。  《親合力》另外有一個價值,就是故事的內容描寫十八世紀末的歐洲,所以在一定層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從中具體感受到當時的歐洲生活細節:包括花園藝術、生日慶祝方式、學校教育、婚姻與男女觀、穿著打扮,特別是關於女人的生活、思想、教育有許多著墨,故事三個典型的女人:成熟穩健的中年女人夏綠蒂,溫馴善良的少女奧蒂莉,以及高傲自我的(夏綠蒂)女兒露西娜,這對於十八世紀女性形象研究不無幫助。  這部小說在當時備受道德指責,大致而言,在整個十九世紀裡《親合力》影響並不大,雖然它作為婚姻主題的小說可以與當時《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琳娜》等齊名,但迴響不熱烈。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許多重量級作家發掘,包括湯瑪斯˙曼、德布林、班傑明都肯定此書的現代性,以及對於敘述技巧有高度評價。  歌德是個文豪,也大量研究自然科學,包括:蕨類植物、光學、人類學、比較解剖等,本身是很博學的人,他的知識展現無遺、淋漓盡致的作品是《浮士德》。而且,歌德本身的戀愛故事也很多,一直到老還樂此不疲,其實這部小說都是出自他親身的經歷。而利用自然科學的概念來詮釋男女的互相吸引的經驗,這是很有創意與啟發性,它讓朦朧的、令人昏頭的愛情透過「親合力」的化學元素概念變成可以分析、掌握與理解的事情:人們可以像愛德華一樣一頭栽入,也可以享受戀情而拿捏得宜,不傷人或自誤。這部小說值得細細品味,那四個角色只是例子與模範而已,聰明的讀者自己可以在真實的生活有更多遨遊與經驗的空間。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彭雙俊助理教授)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