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引述自李偉文中時部落格《抓魚吃食與養魚》2010/9/7漁夫丙:……我總猜想那些魚不知道是怎麼在海裡過活的。漁夫甲:為什麼這麼問?不就像陸地上的人們一樣,大的撿著小的吃。──威廉‧莎士比亞,佩里克利斯, 第二幕,第一景全球化就像世界歷史演進一樣,可能是僅能犯下一次的罪過。──彼得‧斯洛德戴克(德國哲學家)唯有每日為其生命奮戰的人之生命才名副其實。──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聯合國專家警告,2050年,全世界海洋可能無魚可捕!如果有天海洋沒有了魚,會對食物鏈、我們的生活、經濟,甚至是全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你可知道全球一年共吃下一億噸的魚類?你可知道地球溫度上升,會造成海中生物更難取得氧氣?漁民的生計要顧慮,但是等到海洋資源枯竭的那一天,仍是漁民的生活首先受到波及!「世界很美,在它之外,別無他途。」卡謬用這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短呼,召喚我們來欣賞、管理我們唯一的財產──那便是地球。人類的苦難、國家之間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以及對於魚類及海洋世界的無知,導致殖民漁業的發展以及初期的掠奪。而先進的科技、交流的增加,以及全球的不平等,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與海洋的關係。我們無法擺脫大自然。我們曾經開發並重新整建大自然,如今祂向我們顯示祂的局限──而那,也是我們的局限。海洋版「不願面對的真相」!氣候變遷、過度漁撈 全球水產業的雙重考驗!為什麼西北大西洋的大白鯊已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北大西洋的鱈魚則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西非的石斑魚群潰滅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為什麼鮭魚歸鄉的習慣幾千年來確保了牠們的生存,如今卻導致其滅絕?為什麼每年有兩千七百萬噸的生物-副漁獲物-被拋棄海中?這表示許多生態系統失去了稚魚-原本應該是要留待日後再捕抓的-還有許多保育類的物種白白被毀滅。超級掠食者的魚線盡頭,究竟要延伸至何處?其實,只需一點想像力與尊重,便可以減少海豚、瀕臨潰滅的魚種、繁殖力低的魚種……被意外捕獲的數量,也可以避免血色海灣不斷上演,讓海洋、地球永續發展。只要你願意從自身開始,啟動小小的改變……
菲利浦‧居里(Philippe Cury)理科博士,法國發展研究院成員,塞特地中海及熱帶漁業研究中心主任。著作:〈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利益攸關的互動動力學〉(與S. Morand合寫),收錄在《生物多樣性與全球氣候變遷》,Barbault R., Chevassus-au-Louis B. 與 Teyssèdre A. , 巴黎, ADPF, 2004。《西非漁場的多變性、不穩定性與變化》(與Cl. Roy合著),巴黎,ORSTOM, 1991。伊夫‧密塞瑞(Yves Miserey)《費加洛》報科學記者著作:《Nord-Cotentin之放射生態群體。多元專家鑑定實踐》(與P. Pellegrini合著),巴黎, 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2007。〈成長〉,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n° 275, 1975。《詩歌》,Port des singes, n° 1, L’Haÿ-les-Roses, 1974-1975冬天。譯者李桂蜜台大外文系學士,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系碩士,中譯英文及法文作品近三十部,曾獲梁實秋翻譯獎、國立編譯館翻譯獎、文建會翻譯獎等。譯著包括《巴黎到月球》、《美名之路》、《媽媽的城堡》、《為什麼讀經典》、《分身》、《憨第德》等。現為自由譯者及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