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走進加護病房

  • 點閱:19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死亡是敵人?還是結果?抑或是痛苦?

  當死神逼近,醫護團隊對病患及其家屬該承諾永不放棄,為他對抗死神,

  還是痛心做出放棄搶救的決定,讓他擁有好的存活品質?

  這是關鍵性的時刻,如何做出攸關生死的關鍵決定?



  本書揭開搶救生命的外科加護病房中,醫護人員不為人知的秘密與感受……。



  作者深入美國VS紐西蘭外科加護病房現場調查,她發現到:

  在外科加護病房中,主宰你我生死大事的,不光是醫師的仁心仁術,

  還包括醫護人員、醫院、病患本身以及家屬的道德價值觀,

  同時得考量醫療體系、專業訓練、地域與文化之間的差異。


  本書深入描繪分析加護病房中醫師、護士、病患、家屬的互動、溝通與價值觀念,


  如何深刻影響每個關乎生死的醫療決策。並將每個角色內心的矛盾、困惑與理念具體呈現,讓讀者能身歷其境體會醫療現場的真實感受。



出色的演員


  護士、住院醫師、臨研醫師和主治醫師的行為,都會影響生命、死亡、受苦和家庭關係。有些人接受醫療事件加在他們身上的道德責任,有些人則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照顧病人的「身體」,忽略醫療工作的道德內涵。



外科醫師V.S.重症專責醫師


  外科醫師就像病人的辯護律師,為了讓病人活命不擇手段;但對重症專責醫師而言,死亡並不是敵人,無謂的苦難才是該對抗的目標。



家屬V.S.病患的搶救意願


  必須做出終止生命的決定時,多數家屬不知道病人的意願。病人可能在加護病房住八個星期、活著住進安養院,然後靠呼吸器維生;這或許是家屬的選擇,但這是病患會選擇這個結局嗎?



紐西蘭V.S.美國的加護病房


  和美國的病房比起來,奧克蘭的科技可說相當落後,但他們住院醫師值班時間較短、護士和病人的比例是一比一,醫生和護士也表現出更多的同情與關懷。



利潤V.S.使命


  美國各地許多醫療機構已被經濟重擔壓垮,主管們則努力對抗壓力,來保護這家醫院。只看利潤的結果,限制甚至腐化了人的使命。這決定錯了嗎?



最終的選擇


  如果你生病了,但尚有存活機會,美國的外科加護病房或許就是奇蹟發生的地方。但是如果你離死亡只有一線之隔,人生的最後一站最好不要在這裡……



審定推薦


  柯文哲 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

  張厚台 台大醫療聯盟亞東醫學中心急救加護中心主任

  王治元 台大醫療聯盟亞東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



選書顧問


  吳秋文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瓊安.卡塞爾(Joan Cassell)



  目前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外科部擔任研究員。


  她的作品包括《Expected Miracles: Surgeons at Work》、《A Group Called Women: Sisterhood and Symbolism in the Feminist Movement》和《Children in the Field: Anthropological Experiences》(以上皆為天普大學出版社出版);最近的前一本作品則是《The Woman in the Surgeon’s Body》。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