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Catalog > Book
Check-outs :

學思達增能 : 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

  • Hit:205
  • Rating:0
  • Review:0
  • Trackback:0
  • Forward:0



  • Bookmark: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全臺首位主動打開教室大門、學思達教學創始人張輝誠老師,
睽違兩年又一力作,務實親授「學思達」五大課堂心法!
講義製作力X問答設計力X主持引導力X對話統整力X班級經營力,
搭建五道教學增能之梯,協助每位教師自我成長

  在台灣一方面進行教育改革,一方面儼然也成為「教育輸出國」之際,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對學思達理念有極深期許。他說:「我深信,從台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什麼是「學思達」?2013年,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率先提出「自學、思考、表達」的教學理念,歡迎各界隨時前往他的課堂觀課。四年多的時光,已有超過6000位教師曾造訪輝誠老師課堂;學思達的影響力,也早已跨出明星高中和語文科目,從幼兒園到醫學院,從國文科到數學、自然、英文、公民、藝術人文……各領域都有教師投入學思達行列,試著汲取理念並活化自己的課堂。

  然而,究竟要如何成就一堂流暢的學思達教學?課前如何編製完整的自學講義?面對個別型與統整型的知識點,問題設計各有哪些眉角?課堂中教師如何成為適切的主持人?師生對話該如何兼顧知性交流與情意連結?課餘之際如何與自己、與學生深刻對話,理解並覺察師生行為底下的感受、渴望、期待?……

  諸如上述各種學思達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從高度自學、培養多元能力,到有效學習甚至高效學習,輝誠老師均透過本書不藏私分享。這本書,「正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越教學障礙,成為學思達專業教練,」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如此點評。

  想要了解「學思達」如何實踐於課堂教學?推動教學創新的第一線教師,想知道有哪些迫切的增能與修煉,打造自主且高效的課堂?輝誠老師統整這些年各界回饋與提問,不斷反思更新,提煉出實踐學思達課堂的五大心法:「講義製作力」、「問答設計力」、「主持引導力」、「對話統整力」與「班級經營力」,引導教師有系統地為自身教學增能,讓學生在最符合人性化的教學場域,透過自學、合作、討論、溝通、發表、聆聽,培養具備21世紀核心素養的未來人才。

本書特色

  ★教師必修!學思達增能五大心法,具備3大特色──
  1.實用:學思達創始人張輝誠老師再次力作,深度剖析課堂務實步驟與環節。
  2.兼顧:娓娓道來學思達實踐心法,同時兼顧學生課業成績的祕訣。
  3.前瞻:援引ORID焦點討論、PISA評量、薩提爾理論等內涵,讓學思達精神與時俱進。

重量級推薦

  方新舟(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台東均一中小學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這一兩年,每當出席國內外重要場合,我可以很驕傲的說,台灣一方面正在進行教育改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已經變成教育「輸出國」了!能夠有這樣豐碩的成果,個人認為台灣翻轉教育重要推手之一,張輝誠老師及其學思達創新教學團隊,可說是功不可沒!我也深信,從台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嚴長壽 台東均一中小學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輝誠老師的新書《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就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過教學障礙,成為學思達的專業教練。誠如輝誠老師在書裡說的:「台灣任何創新教學,如果迴避了成績的競爭,也就迴避了傳統講述式明星老師、甚至是補習班所能創造出的好成績挑戰,這樣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臺灣教育」。──方新舟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張輝誠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

  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四年間超過全世界六千位老師前來觀課;組建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目前有四萬五千名老師、家長、學生、學者每天進行專業教學討論;又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建立網路「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三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臺灣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更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北京、南京、西安、山東、杭州、廣東等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