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微境殺機

  • 點閱:18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在《侏羅紀公園》中,克萊頓創造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舊時代新世界。
  這一次,他將帶領我們走進大自然隱密的核心,一個危機四伏的高科技微宇宙。
  三具屍體在檀香山一間上鎖的辦公室裡被發現,現場沒有打鬥掙扎的跡象,三人身上布滿狀似雷射刀切割的細微傷口,唯一的線索就是其中一名死者剛去過納尼金科技公司,那裡沒有任何警報系統或是保全人員,不過卻有一批大大小小、讓人讚嘆的精細機器人。
  在歐胡島蒼翠茂盛的森林裡,一種創新的科技正被引進生物探勘領域,這項革命性的發展牽動著數以兆計的微生物、成千上萬的細菌種類可能被發現,將有助於開發前所未見、價值不斐的藥品及其他應用。
  來自麻州劍橋大學七位在生化領域都有優秀表現的研究生,接受了納尼金科技公司的招募邀請,到夏威夷島上一處神祕的微生物科學實驗室,將加入一項「開啟科學新疆域」的計畫。當他們到了歐胡島的雨林,這些年輕的科學家被推入危機四伏的荒原之中,唯一擁有的武裝就是他們對自然界的知識。他們發現自己追尋的科技非常基本又難以控制,為了生存,必須利用大自然中蘊含的原始力量。
  大自然與科技的對抗,是克萊頓作品中不退潮流的關注焦點,由科普作家普雷斯頓完成這驚世駭俗、結合科學知識,而且讓人脈搏狂飆的《微境殺機》,是一部深奧微妙又充滿娛樂性的大師級作品。
作者簡介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2008)
  生於芝加哥,17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所做研究。
  1968年以Jeffery Hudson為筆名發表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年度最佳懸疑小說艾倫坡獎,其後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共寫出包括《海盜經緯》、《NEXT危基當前》、《恐懼之邦》、《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旭日東昇》、《地動天驚》、《天外病菌》等雄踞排行榜的17部暢銷小說,以及《旅行開麥拉》等4本非小說著作和《龍捲風》、《鑽石宮》、《八號房禁地》等5部電影劇本。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知識與豐富想像,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故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美名。
  克萊頓才華洋溢,膾炙人口的作品風行全球,被翻譯成30種語言,銷售超過一億五千萬本;其中13本更改編躍登大銀幕,屢屢刷新票房賣座紀錄。他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也是知名的導演和製片,其所擔綱編劇的熱門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也曾榮獲包括艾美獎等多項殊榮,並於1994年創下電視影集收視率、電影票房及小說暢銷排行榜「三冠王」的空前紀錄。他不幸於2008年11月因癌症逝世,本書為他猝逝前未竟之作。
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自1985年開始為《紐約客》雜誌長期撰稿,作品《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曾高踞《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61週,並改編為電影《危機總動員》,與他的另外兩部作品《試管中的惡魔》(The Demon in the Freezer)及《眼鏡蛇事件》(The Cobra Event,遠流出版)並稱「黑色生物學三部曲」,備受好評。也寫過紅杉林攀樹人的故事《爬野樹的人》(The Wild Trees,遠流出版)。
  普雷斯頓多才多藝,他曾獲頒麻省理工學院「麥德莫特人文類獎」、美國物理學會科普寫作獎、美國海外新聞協會獎「最佳環境議題報導類」,也是迄今唯一榮獲美國疾病防制中心「防疫鬥士獎」的非醫師人士,曾經擔任獸醫,美國天文物理學會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譯者簡介
李靜宜
  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本業國際關係,以「譯作等身」為職志,譯有《追風箏的孩子》等書。
連正世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悠遊財經領域多年,興趣廣泛,譯有《我們曾經輝煌》。
  個性志趣迥異的兩人攜手人生,在專業領域各擁一片天,而今在文學翻譯中找到互相切磋較勁的新樂趣。本書是婦唱夫隨合作的第一部翻譯小說。

前言 
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
  二○○八年,自然學家大衛.艾登伯祿(David Attenborough)對現代學童無法辨識在大自然所發現的植物與昆蟲表達憂心,因為前幾個世代的孩童向來都可以辨識無礙。看來現代學童遠離了和大自然接觸的經驗與在大自然裡嬉耍的機會。可以歸責的原因很多:都市生活、缺乏開闊空間、電腦及網路、沉重的課業。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再親近大自然,不再有和大自然直接接觸的經驗。在西方世界更加重視環境,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步驟保護環境的此刻,這個現象著實充滿諷刺。
  為孩子灌輸正確的環境意識是綠色運動的宗旨,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導孩子去保護他們根本就一無所知的東西。不容否認的,這也正是過去許多立意良善卻導致環境惡化的政策之所以產生的主因。美國國家公園的變質即是一個顯例,美國森林野火防範政策也是一例。如果大家不能真正瞭解他們所企圖保護的環境,就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政策。
 問題是他們以為自己瞭解。有人或許會說,新世代學童對事情會更有把握。別的不說,學校教導他們任何的問題都有解答。只是,在真實的世界裡,年輕人卻發現生命的許多面向都是不確定、神祕,甚至無法探知的。如果你有機會在野外玩耍,有機會被甲蟲的噴液噴到,有機會用手指抹掉蝴蝶翅膀上的顏色,有機會看著毛毛蟲結繭……,你必定會感受到神祕與不確定感。你看得越多,自然界就越神祕,而你也會越明白自己所知甚微。除了大自然的美麗,你很可能也會體悟到大自然的豐饒、揮霍、侵略、無情、寄生與殘暴。這些特質都無法在教科書中完整傳達。
  直接接觸所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或許是:擁有諸多元素與互聯關係的大自然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因為我們無法瞭解,也無法預測其行為。假裝我們可以,就像假裝自己可以預測另一個複雜的體系──股票市場,都是癡心妄想。如果有人宣稱自己可以預測股票市場未來幾天的發展,我們知道這人不是個騙子就是個郎中。如果環境學家也宣稱可以預測環境或生態系的發展,我們卻還沒學會把他當成冒牌預言家或傻瓜看待。
  人類與複雜系統的互動非常成功。我們向來如此。但我們是透過管理,而不是宣稱自己瞭解來進行的。管理者與系統互動:他們採取某些行動,等待反應,然後再採取其他行動,努力取得他們所想要得到的反應。這是個永無止盡循環不休的互動,因為我們承認自己並不知道系統會怎麼做-我們只能等著瞧。我們或許會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預感,也常常猜對了。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和大自然的互動,我們沒有確定可言。而且永遠不會有。
  那麼,年輕人如何獲得大自然的經驗?最理想的情況是在雨林裡待上一些時日──那廣袤豐沛、不適難安、處處驚險,卻也美麗非常的環境,馬上就會讓我們拋開先入之見。
  未完
麥克.克萊頓 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