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尋找染色體的人

  • 點閱:23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達林頓出生於英國鄉間,生非其時,又不是天資秀異,卻能跳脫卑微的莊稼生活,突破諸多困難,成為二十世紀最出色的染色體專家和最敏銳的思想家之一。
  但他不以此為滿足:染色體微世界裡的事實、人類演化的真相仍不為人知,這狂熱的信念引領業已功成名就的達林頓,走向責難、孤立、黯然而終之路。
  達林頓是一九三○年代領先群倫的細胞學家,也是英國遺傳學界的重要人物。他最活躍的時期,正值二戰前後,科學與政治的關係曖昧難清之際--
  三○年代,納粹餘波蕩漾,遺傳學家莫不謹言慎行,深恐自己的見解被種族主義者挪用為理論根據。
  四○年代,冷戰高峰,史達林專政,李申科主義成為蘇聯欽定科學,各界對於科學在現代社會居於什麼地位,爭戰不休。達林頓在英國則積極主張,政府的基本問題可全部由生物學解決。
  五○年代,DNA、雙螺旋的發現陸續定讞,學界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分子生物學。
  時至今日,「基因改造」當道,「複製人類」成為可能,在所謂「生物技術革命」的二十一世紀,生物學對於未來社會的影響益顯迫切。達林頓勇於投入時局,甚至掀起科學之於社會、政治、文化的論戰,對於承平時期的科學研究者與知識份子,都是足堪細究的人物。
【書評讚譽】
  達林頓深信生物學原則(尤其是遺傳學)主導人類價值,所以提倡強勢的優生計畫……。他認為科學決定道德的時代已經到來,演化邏輯應該取代宗教和政治,作為引領個人、國家和人類的依據。……對那些過於將染色體中的發現等同於「人性」者,達林頓的故事提供了一面借鏡。
作者簡介
歐倫.所羅門.哈爾曼(Oren Solomon Harman)
  係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戴維斯夫人」學人,巴伊蘭大學(Bar Ilan University)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杜默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叢書主編、雜誌執行副總編輯,歷任首都、自立、中晚、中時、自由各報國際新聞中心,譯作有《生命的線索》、《基因、女孩、華生》、《後人類未來》、《聖經密碼》、《玻璃紙咖啡豆》、《天使墜落的城市》等。

前言(摘錄)希瑞爾‧狄恩‧達林頓(Cyril Dean Darlington, 1903~1981)與霍爾丹(J. B. S. Haldane)、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費雪(R. A. Fisher)等人,同屬沐浴在維多利亞時代巨擘達爾文跟他的表親蓋爾頓(Francis Galton)餘光中的英國所產生的遺傳學、演化論和生物統計學派。據說,自一九三二年達林頓出版第一本細胞研究專書《細胞學新發展》(Recent Advances in Cytology)之後,他的影響力就有如「但丁《神曲》一般,由於但丁走在時代前面太遠,義大利詩學的成長竟因此抑遏多年,達林頓亦然,他所整合乃至開創的細胞學主導科學界多年,直到生化學家在戰後引進另一波革命。」他的影響力無與倫比,是以有些人在輓詞中稱他為「哥白尼」或「細胞學界的牛頓」,而他在一九三九年問世的《遺傳系統之演化》(The Evolution of Genetic Systems),則被譽為是繼達爾文《物種源起》之後在演化論上最偉大的貢獻。達林頓晚年將心力轉移到歷史問題上,成為倡議以社會生物學方法研究人類文化者中最具魅力,也最具爭議性的一位。但達林頓已為世人所遺忘。我很快就發現,他的生平與科學事業早已淪為少數與他相識的宿老的記憶,以及《皇家學會會員略傳》裡的一篇文章。我走訪蜜莉安、達林頓親屬和若干與之相識的人,瀏覽牛津大學波德廉圖書館與抹大拉學院收藏的達林頓個人文件之後,認定他的一生正是我想要寫的故事。在動筆之前,首先最要緊的是,端正由大量令人稱異而又不值一信的所謂歷史記憶造成的失衡現象。達林頓豐富的收藏文件、在日記中無隱無諱表露的想法(「札記是我可以毫無保留交心的朋友」),以及大量的往來信件,讓我得以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真知灼見、最具爭議性的生物思想家的發展與理念,提出一幅極具個人風格的圖像,也有助於解釋他何以會為世人所遺忘。有句話說,編年史乃是老化痴呆者的最後避難所,也是史家僅有的休閒去處。本書即是秉持這種精神,從達林頓的出生到辭世,記錄他人生與事業上四大主要活動範疇與課題。首先是描述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如何與令人悸動的新科學及一位德高望重而反動的開山鼻祖擷抗,從他孩提時代、教育背景和科學根源,凸顯二十世紀頭三十年英國與國外的遺傳學歷史。其次則是探討達林頓對一九三○年代細胞學、遺傳學和演化論、一九五○年代分子革命的的貢獻;他這些貢獻是日後瞭解生命的關鍵,但在當時並不是普受讚賞。各界的強烈反對,以及達林頓的觀念所引發的各項爭議,說明了大膽提出新觀念後,往往需要很多時間來消化吸收,也點出是什麼決定性因素導致各界走上這條初步抗拒的崎嶇路。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