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科學家的誕生 : 11位傑出華裔科學家訪談錄 = The birth of a scientist

  • 點閱:19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本書以「一個小孩如何成為科學家」為主軸,探索科學家的成長旅程:童年環境、教育以及成長的經驗如何?何時及為何對科學產生興趣?立志踏上科學研究之路的關鍵因素?獲得今日輝煌科學成就的重要轉捩點?作為一個科學家與一個人,所學習到的最寶貴事情?別人曾經給的最重要的忠告為何?有無遇到人生及科學的導師?願意與讀者分享的重要紀念事件?
  同時也在對談及寫作的過程中,訪談到科學家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的態度,並探討童年經驗以及提早定立志向對於一個科學家的重要性。
  本書並非技術性的工具書,相反地,它比較像是科學家的簡略回憶錄或自傳,也就是說,這本書將帶著讀者回溯科學家的人生旅程,沿著記憶長河,由孩提時代 漫步到某個重要的人生階段。
  這本書由2005年10月開始至今,已近完成。本書盼望讓對科學有興趣及有志於獻身於科學研究的學生們深入瞭解:科學研究的職涯概況?成為頂尖的科學家必須付出的努力?我們的世界將面臨哪些課題?年輕科學家如何在這些課題上貢獻一己之力?也希望這本書能作為年輕讀者在未來的研究生涯中做重要決定的參考。
  受訪科學家名單:
1. 朱棣文 (諾貝爾獎得主)
2. 丘成桐
3. 翁啟惠(下屆中研院院長)
4. 朱經武
5. 陳良博
6. 徐遐生 7. 李文雄 8. 王倬 9. 陳定信 10. 鄭永齊 11. 胡玲
作者簡介
徐安廬(Andrew D. Hsu)
  一九九一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四年級學生,主修神經生物、生化、化學,和數學,未來希望從事幹細胞與神經生物研究,最大的願望是有一天能研究出治癒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癌症、糖尿病、愛滋病等病症的解藥。
  除了醫學外,徐安廬最關心的是世界上受壓迫的兒童。他在十一歲時與弟弟安祺共同創立了「世界兒童組織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World Children’s Organization),並結合各方專家學者,編寫完成了一套共一百三十本入門初級的英語教材,預計初期可嘉惠近一百萬名兒童。他衷心希望有心的兒童和家長,能加入世界兒童組織的行列,與他一起攜手改變各國貧童的悲慘命運。
  徐安廬曾接受美國BBC、CBS、時代雜誌、國家地理雜誌兒童版等的訪問,他的故事並被編入麥特米蘭出版社的四年級教科書中。

那是十五年前初春的北京清華園,我代表新竹清華大學到那裡談兩岸清華的學生互訪計畫。天剛亮,我起了個早,眼前的景像讓我羨慕極了。荷塘柳堤邊,雪松碧桃下,都是朗朗讀書聲!幾度冒昧訪談這些衣著樸素、滿臉清亮的年輕學生後,我清楚知道赴美留學和當個科學家是他們共同的期盼。
  當時北京清華的師資貧乏,教授們坦言在專業學術上,他們教不了多少給學生。而現在,當年的這些學生許多成了﹁海歸派﹂,也有為數不少的留在歐美。他們豐盈了大陸的大學和研究所師資,也是哈佛、耶魯、柏克萊等名校的學術明星。在此同時,大陸的經濟起飛,充裕的經費挹注到重點大學。他們要在科研成果上超英趕美,急功近利的訂出獎金激勵辦法,一篇文章若登上影響係數大的期刊,就能為作者換來驚人的收入。很可能因為如此,漸普及的不正當學術操作和競爭成了憂心的話題,科學家的本質該是如何呢?
  十五年來新竹清華園的變化也不小,辦學和研究經費平穩下滑,出國留學的熱切逐年消散,大多數的畢業生留下來繼續唸研究所。校園裡研究生的數量大幅成長,表面上看起來選擇當個科學家在這裡也是時尚,然而教授們的心情是矛盾的。研究生的來源不缺,對自己的研究計畫是好事,但是同學們不也就失去到國際頂尖研究室受教於名師的機會嗎?
  這樣對台灣的科技前景不會是好事吧?不久前芝加哥大學的吳仲義院士來訪問教學,臨走前表示對台灣學生的懦弱極度憂心,他指的是學子們關心職場和追尋平穩生活的熱誠遠大於學術野心,他們誤解了當個科學家的意義,低估了所需投入的心力。
  學子們需要典範,這對目前海峽兩岸以科學家為職志的年輕人尤其重要。我有幸先享讀了徐安廬和徐安祺兩兄弟的《科學家的誕生》,這真是本令人激賞的傑出華人科學家訪談錄。十一個典範成長於我們熟悉的華人社會,活躍於科學前沿的進展,儘管他們的背景和際遇殊異,但都是人類知識探索的領航者。睿智的對談將啟發多少年輕學子的心,這會是一本影響深遠的好書。
──李家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值得父母、老師暨年輕朋友閱讀的好書!
  在中文版未付梓前,筆者有幸預讀此書英文稿,深覺這位目前正在大學攻讀科學之年輕人徐安廬同學,不僅資賦優異,語文表達順暢優雅;而最讓我印像深刻的是他筆調虛懷若谷,見地不凡。此書係作者訪談十一位成功華人科學家的計畫成果,字裡行間流露作者之睿智。書之結語點出六種一般人的對成功科學家不切實際的看法,並歸納出科學家之十種特質,特別值得家長、老師及年輕人參考;也請大家為徐安廬及年輕朋友加油!
──何榮桂(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參加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召集人)
  拜讀了《科學家的誕生》這本書的訪談稿,令人非常地感動且受益匪淺。這十一位世界級的成功科學家,除了具有誠實與正直的人格特質外,其成功的共同點有下列五點:熱情、好奇心與勤奮工作,大量的閱讀以激發創意和思考,具有冒險精神及面對挫折的正確態度,向師友請益力求進步,獨立思考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徐安廬、徐安祺兄弟無意間觀察到不少台灣學生迫於升學壓力,背著厚重的書包,遵守成規,過著繁重而又重複的學習生活,希望從上述十一位高成就的科學家中探尋成功的秘訣,提供給有心向學的學生,及早掌握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方法,積極鍛鍊自己,才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出類拔萃。從徐氏兄弟的動機中可判斷他們具有誠實與正直的人格特質,整個訪談進行及撰寫的過程也符合上述五個成功的共同點,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科學研究的例子。相信本書非但對在學的莘莘學子助益甚多,也對為人父母及師長有甚多的啟示。
──吳榕峰(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校長)
  近年來漸為國人熟知的天才少年徐安廬在其即將出版的新書《科學家的誕生》中,蒐錄了他與十一位台灣相關的國際級科學家的訪談。書中,打破了大眾對成功科學家的迷思以及整理出他們能夠成功的人格特質,也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幫助讀者更加認識自己。
  這些科學家的親身經歷或忠告,對將來想從事數學、醫學、科學或理工的學子,我想是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傅承德(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民國數學奧林匹亞負責人)
  這是一本年輕學子必讀的好書,無論是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或從業人員,尤以對科學有興趣或為志業者,對如何掌握自己的前程邁向成功之路都有助益。
  徐氏昆仲專訪中外十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每位都平易誠懇的敘述他們的經驗、遠見、智慧與思想。每位的成就都得來不易,但都有其共同點,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且每位對知識的渴求、專業的熱情保持鍥而不捨,在溝通及表達能力上都非常傑出,是學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一盞指引的明燈,值得參考借鏡。
──黃威(國立交通大學代理校長)
  我的孩子在高三課業最繁重的那一年,興沖沖地告訴我,想找幾位志同道合,集眾人創意,寫一本暫名為﹁理想國﹂的書,實現潛藏已久的夢想,那是一個想要訴說出現實教育體制下被壓抑的年輕人熱情。我不忍掃他的興,明知在大考前的非常時期,如此天馬行空、沒有章法的想法是不利的,更何況出書大業,只有熱情並不夠,還須諸多條件的配合,時間、金錢、作者群、編輯、出版。看他煞有其事地寫計畫、打電話、寫e-mail,持續了好一陣子,想當然耳,本來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我稍稍放心並安慰他,有志者事竟成,待時機成熟再進行吧!只是我內心既矛盾又耽慮:會不會等時機成熟時,熱情已不再、創意也沒了。
  這或許只是眾多在以升學為主的教育體制下,年輕人試圖突破重圍、尋找自己、吶喊生命、展現熱情,但仍不敵現實壓力的案例之一。誠如本書作者在前言所述:這樣的教育體系,似乎只能創造善於應付考試、遵守成規,或執行舊模式的學生。我的孩子就讀我的學校時,不只一次提醒我,作為一個校長難道沒有突破升學考試窠臼的大作為,總是讓我陷入深深地思緒與反思當中,這也是我樂於為《科學家的誕生》這本書寫序的原因之一。
  「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毫無疑問地,從學生時代到生涯職場都是重要的,「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每個人生活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裡,能親身體驗的事情畢竟非常有限,如何而能將別人的體驗化為「前車之鑑」,將前人走過的路當作「學習楷模」,確實是重要且需要的。即使是科學大師牛頓都曾指出:如果我看到的比較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書所呈現的十一位科學大師都是巨人,而這本書就是巨人的肩膀。
──蔡炳坤(國立台中一中校長)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