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一般文物鑑賞類書籍,《燈具》除了提供讀者鑑賞古燈具之知識,更結合了藝術鑑賞與讀歷史的趣味,完全「視覺化」中國的照明史。 您知道中國漢朝已出現了無污染設計的燈具嗎?究竟是先有「蠟」還是先有「燭」?石油是從何時開始在中國成為照明的燃料?「南青北白」又是指什麼? 本書收錄了自目前文物出土最早的戰國至清代的各式燈架、燈盞、燭台共一百零六件,在【戰國至秦漢】、【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三大階段的脈絡下,從實用性與藝術性兩方面闡述中國歷代燈具的演變軌跡。本書特點:收錄文物來自中外:不只有北京故宮與中國境內各博物館館藏,亦有來自英國博物館與私 人收藏的文物,甚至目前藏處不詳的文物資料,力求全盤呈現中國照明設備的豐富面向。透過近代中國的考古發現,「視覺化」中國文化的內涵與元素。諸如: 1.動物的鮮明意象:雁、羊、象、犀牛、神鳥朱雀與鳳凰、幼熊、獅與龍等。 2.社會的精神思想:「羽人」,突顯了漢代人對求飛成仙境界的追求。 3.吉祥文字的裝飾:壽、萬、喜的運用;「天下太平」燈、「普天同慶」燈、「萬壽無疆」燈。從燈具的形態與裝飾體察中國歷史的吉光片羽,目睹各時代下異文化的作用力與社會趨向。例如:漢民族與異邦外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匈奴人形燈座。 佛教的傳入與流行:蓮花、飛天、菩提、忍冬、八吉祥紋等造型與圖騰的廣泛使用。 瓷器外銷:為銷往世界各地,瓷器工藝開始廣泛吸收了世界各地民族文化的特點。 傳教士帶入的西方藝術形式,開始與中國工藝結合。精細呈現中國工藝領域裡材料與技術的演進史。 看中國的工匠如何從青銅的鑄造到唐三彩的燒製與玻璃、琺琅等新素材的運用,如何從一般彩繪到受琺琅工藝影響產生的粉彩從照明設備與燃料的使用看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從葦草綑束成「燭」到以動植物油脂與石油為燃料,及至蠟燭的普及,中國人學習運用生物界的資源為生活所用。今人由出土燈具中殘留的沈積物判斷燃料的成份,確認了先人對動植物油脂化學特性的掌握過程。作者簡介 郭燦江:現為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參與編寫《中國文化精品--國寶》與《中原文化史》,以及多篇文物方面的論文。
作者簡介 郭燦江:現為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參與編寫《中國文化精品--國寶》與《中原文化史》,以及多篇文物方面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