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設計出燕形風箏的人是曹雪芹嗎?民間習俗中為何有嬰兒出生後要送布老虎的傳統?中國發明、風行全球的益智玩具是什麼?而中國玩偶中最有名的「阿福」是何許人也?一本了解傳統民間美術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收錄從新石器時期到今日仍在生產的民俗玩具一百五十餘件,包括可以玩、可以裝飾、可以穿戴,甚至可以吃的「玩具」,從工藝技術與民俗文化的雙重角度,切入中國玩具的魅力所在與深入民間的性格,展現出不同於精緻藝術的世俗趣味,不僅成功引領讀者進入形式豐富、題材天馬行空的民俗玩具世界,更是一本了解傳統民間美術的重要參考書。本書特點:1. 以五十件珍貴文物詮釋一段樸拙的中國玩具史因材質不易保存,出土與傳世的玩具頗為稀少,本書仍精選從新石器時代最原始的石球與陶球,到漢朝的陶製動物、唐宋的彩瓷玩偶,及至明清的動物、人偶與建築擺飾,具體而微呈現了中國民間六、七千年來的玩具風貌。2. 廣蒐近代民間珍藏的佳作一百餘件收錄舉凡可以吸引孩童興趣的各式玩具,既可以玩(哨子、風車、風箏、沙燕、布袋戲偶)、可以裝飾(各種動物玩偶或人偶),又可以穿戴(虎頭鞋、虎頭帽),甚至可以吃的「玩具」(麵花、麵人),以陶瓷、泥塑、布製、木製、麵花、石雕、玉雕、編紮等材質與手法為區野,構造出一部童心不泯的中國民間美術圖鑑。3.流傳中國幾千年的神話與民俗具現於玩具世界中不論是成為兒童保護神的獅與虎、斬妖除魔的「阿福」娃娃、祈求多子的青蛙枕、重男輕女習俗下流行的「百歲娃娃」、封建社會中祈求「輩輩封侯」的「背背猴」等,都可從玩具的取材看到中國民間俗文化的意涵。除此之外,嬰兒出生三天後,娘家的禮品中必有一隻布老虎;端午時的香包與布老虎、中秋節的「兔兒爺」;以及清中葉後出現的玩具製作名人(例如天津的「泥人張」、北京的「泥人王」),或買賣玩具的店舖、流動小販、廟會等場合的經濟活動凡此無不證明玩具確實是一種了解中國傳統庶民文化的普羅媒介。作者簡介倪寶誠 1953年生於山東,為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河南民間美術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河南卷》副主編,並主編《大河風--河南民間美術文集》,亦有《泥泥狗畫集》、《浚縣泥咕咕》、《朱仙鎮門神》、《河南民間工藝發展》、《泥猴張》等民間美術專書編著,發表過〈河南民間美術概論〉、〈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論淮陽「泥泥狗」〉、〈試論中國猴文化〉等學術論文近三十篇。
作者簡介 倪寶誠 1953年生於山東,為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河南民間美術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河南卷》副主編,並主編《大河風--河南民間美術文集》,亦有《泥泥狗畫集》、《浚縣泥咕咕》、《朱仙鎮門神》、《河南民間工藝發展》、《泥猴張》等民間美術專書編著,發表過〈河南民間美術概論〉、〈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論淮陽「泥泥狗」〉、〈試論中國猴文化〉等學術論文近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