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讀詩、論詩 徘徊詩人的字句詩行,穿梭詩人的意象深淵 詩人所創造的形式,無論是聲音、節奏、顏色、腔調, 似乎都在嘗試打開作家封閉的靈魂。
《台灣新文學史》作者、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
為四十年來的讀詩經驗,找到安頓的位置
以感性的語言文字,從詩的靈性角度出發
重新評價台灣現代詩到後現代詩的美學典範與藝術成就
《美與殉美》是陳芳明經過千里跋涉之後,所完成的夢想書。從閱讀第一本詩集開始,到半世紀的時光已經過去,台灣現代詩的演變,例羅智成、楊澤、陳黎、陳育虹、余光中、方思、鄭愁予、林泠、洛夫、周夢蝶、楊牧、商禽、白萩……可以說非常豐富而駁雜,為詩的美學位置找到新的座標。
《美與殉美》收入陳芳明專文18篇,分成兩輯,第一輯是「美」,第二輯是「殉美」。第一輯是主題式綜論,探討不同詩人如何求索孤獨、愛慾、純粹、邪惡、死亡的美感。詩人縱浪大化,投身於世俗的塵土,絕對有他們敏銳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他們具有耳聰目明的凝視,穿透黑暗,看見人間的沉淪,甚至勇敢地將之鍛鑄成為詩行。第二輯是詩人論,是個人的私密品味,是個人的美感與詩人的相遇。與詩人一起年輕、一起蒼老,都留痕在書中的文字裡。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1947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
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例如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等;其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而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在在呈現了高度文學造詣。
在文學創作之餘,陳芳明的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星遲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
2011年,陳芳明終於完成歷時十二載的《台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台灣文學閱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