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另一種影像敘事

  • 點閱:22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vs專業攝影名家尚.摩爾合力探究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薩依德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繼《明室》、《論攝影》、《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後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另一種謊言?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想像力的扼殺?

為何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依然能令人感動莫名?

我們能否捨棄文字,純然以影像思考、敘事?


  當代知名美學評論家約翰.伯格,與瑞士知名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結合實務的方式,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全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企圖為攝影提出另一種獨特的敘事法則:


  第一部分尚.摩爾首先以13個自身拍攝的經驗,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反思。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像曖昧不明的特性。而這特性,正啟發了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攝影所獨有的敘事之道。


  約翰.伯格在第二部分進一步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比較攝影與繪畫的差異,並詳論照片的觀看之道。


  第三部分則是兩人想像力的共同合作,也是對影像的大膽實驗,內容由150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不是報導攝影,而是以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一連串照片,不意圖紀實,沒有隻字片語,只有純然的影像:它們訴說生命的故事,誘發記憶與回想。攝影敘事之道,由此而生……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年生於倫敦,身兼藝評家、小說家、電影劇作家等多重角色,聞名國際,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美學評論家之一,其經典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改變了世人看待藝術作品的態度。


  政治立場左傾,重視社會弱勢,除藝術評論外,也書寫大量政治評論與文學作品,以小說《G.》獲頒1972年英國布克獎。獲獎後,他將半數獎金捐贈給相當具爭議的黑人民權運動組織「黑豹黨」,並將另外半數獎金與攝影家尚.摩爾一同投入對於歐洲移住勞工的研究與記錄,最後完成名為《第七人》(A Seventh Man)的勞工報導經典著作。



尚.摩爾(Jean Mohr)



  瑞士攝影家,奔走於世界各地,為雜誌及諸多非營利組織工作。除了曾與約翰.伯格合作四本書外,因《另一種影像敘事》成果斐然,受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Edward W. Said)青睞,邀請一同完成記錄巴勒斯坦人當前處境的作品《最後的天空之後:巴勒斯坦眾生相》(After the Last Sky: Palestinian Lives)。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